大家好,我是小張!每天在雨林裡巡護時,最讓我驚喜的就是溪邊那些憨態可掬的水龜了。牠們慢悠悠划水的樣子,總能讓我這個都市長大的孩子忘記手機訊息,蹲在岸邊一看就是半小時。這篇文章,我想帶大家認識這些被我們忽略的「鄰居」—— 從牠們如何在都市排水溝求生、為什麼會出現在菜市場,到雨林溪流中的龜群如何教我「慢活」的哲學。畢竟,當我們了解這些小生命的故事,才會發現:保護自然,其實是為了留住我們自己心裡那塊柔軟的角落。

水龜品種:繽紛世界的生態縮影

當我們談論水龜品種時,腦海中浮現的絕不僅是單一形象。這是一個從寧靜池塘延伸到浩瀚海洋的生命譜系,它們擁有令人驚嘆的多樣性,各自適應著截然不同的生態位。探索水龜品種的特徵、習性與現狀,是理解這群古老生物如何與環境共舞的關鍵。

澤龜:水域邊緣的溫和居民

澤龜,常被視為水龜品種中最典型的代表。牠們的名字源於「沼澤」之意,揭示了其偏好的棲息環境。
水龜品種

  • 基本特徵與生活習性: 擁有相對扁平、流線型的背甲,四肢指(趾)間具蹼,非常適應水中活動。牠們是雜食性的機會主義者,食譜隨年齡與環境變化,幼龜偏肉食(水生昆蟲、小魚蝦),成龜則增加植物性食物比例。典型的日行性動物,喜好在晴朗天氣攀上浮木或岸邊曬背,藉由陽光提升體溫、活化代謝並抑制皮膚寄生蟲。許多澤龜展現出驚人的環境適應力,例如常見的台灣原生種斑龜,能容忍一定程度的水質變化。
  • 生態環境與分布: 澤龜是淡水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牠們廣泛棲息於流速緩慢或靜止的水域——池塘、湖泊、沼澤、水田、流速平緩的溪流與河流沿岸。從低海拔濕地到部分中海拔山區的清淨水域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其地理分布極為廣泛,涵蓋全球溫帶、亞熱帶乃至熱帶地區的適宜淡水環境。
  • 保育現狀: 澤龜面臨的威脅錯綜複雜。棲地破壞與碎片化(濕地開發、河道水泥化)是最主要的生存危機。路殺(個體遷移時橫越道路遭車輛撞擊)嚴重影響族群數量。外來種入侵(如強勢的巴西龜與擬鱷龜)掠食本土龜、競爭資源並傳播疾病。非法寵物貿易持續盜獵、買賣野生個體。污染(農藥、重金屬、塑膠微粒)也造成慢性健康危害。許多澤龜,特別是特有種或分布狹隘者,保育等級不斷攀升(如IUCN易危VU或瀕危EN)。台灣的斑龜雖尚屬常見,但野生族群確實面臨壓力。
  • 常見品種介紹:
    • 台灣斑龜(Mauremys reevesii): 台灣唯一原生淡水龜。背甲棕褐色帶有黑色斑點或放射紋,幼體尤其明顯。腹甲黃色帶大塊黑色斑塊。頸部與四肢具鮮明黃色縱紋。性格溫和,適應力強,是台灣最常見的淡水龜,但也因此常被忽略其保育需求。
    • 中華花龜(Mauremys sinensis): 背甲具三條明顯稜脊,幼體稜脊呈橘紅色。頭頸部佈滿細密的黃綠色網狀細紋,是其重要特徵。雜食性,偏好較清澈且水生植物豐富的水域。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南部低海拔區域,數量較斑龜稀少,面臨棲地喪失威脅。
    • 巴西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經典的外來入侵種。眼後具醒目紅斑是其標誌。幼體翠綠可愛,成體則轉為暗綠或棕褐色。適應力與繁殖力極強,雜食性且性情較強悍。因其被大量當作寵物飼養後又被棄養,已嚴重威脅本土龜生存,是生態保育的頭痛問題。

蛋龜:水底深處的奇異獵手

蛋龜是一群小型至中型的水龜品種,以其渾圓、光滑如蛋般的背甲而得名。牠們在水底世界的生存策略獨樹一幟。
水龜品種

  • 基本特徵與生活習性: 最大特色是高度流線型、近乎橢圓形且異常光滑的背甲,能減少水中移動的阻力。頭部比例通常較大,下顎強而有力,是高效的掠食者。絕大多數為肉食性,食譜包括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和小魚。許多種類(如動胸龜科)擁有特殊的「閉殼」能力,能將腹甲前後葉閉合,將柔軟部分完全保護在堅硬龜殼內,防禦天敵。相較於澤龜,蛋龜通常更依賴水,曬背需求較低,許多種類甚至傾向夜間活動。
  • 生態環境與分布: 蛋龜主要棲息在水流平緩、底質多為泥沙或落葉沉積的淡水環境中。牠們偏好富含有機質、能提供豐富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的水體。常見於沼澤底層、平靜的池塘、流速緩慢的溪流與河流底部,喜歡躲藏在沉木、岩石或厚厚的有機碎屑層之下。原生地主要集中於北美洲,部分種類分布延伸至中美洲。
  • 保育現狀: 蛋龜面臨的核心威脅與其他淡水龜類似,但某些特性使其更為脆弱。牠們對水質變化(尤其是溶氧量)相對敏感。棲地破壞(如濕地排水、溪流渠化)直接摧毀其家園。寵物市場的過度捕撈尤其嚴重,因其特殊外形與習性深受玩家喜愛,導致許多野生族群被大量捕捉販售。部分種類因分布狹隘,易受單一事件(如污染事故)影響而瀕臨滅絕(如一些泥龜種類被列為極危CR)。
  • 常見品種介紹:
    • 麝香龜(Sternotherus odoratus): 小型蛋龜代表。背甲深棕色至近黑色,幼體常有斑點或放射紋。最大特色是遭遇脅迫時會從腋下與鼠蹊腺體釋放強烈麝香氣味以驅敵。幾乎完全水生,極少上岸曬背,擅長在水底爬行覓食。
    • 屋頂龜(Kinosternon spp.,部分種類): 此非正式名稱主要指動胸龜屬中背甲中央有一條明顯縱向稜脊、使背甲呈屋頂狀的種類(如條紋動胸龜Kinosternon baurii)。擁有動胸龜科典型的閉殼能力。體型嬌小,性情較為羞怯,喜藏匿。
    • 巨型麝香龜 / 鱷魚麝香龜(Staurotypus salvinii & triporcatus): 蛋龜家族中的巨人(背甲可達30公分以上)。頭部巨大強壯,咬合力驚人。背甲有三條明顯的縱向稜脊。雖然稱為「麝香」,但其釋放特殊氣味的能力不如小型麝香龜明顯。生性兇猛,是強勢的底層掠食者。主要分布於中美洲。

木紋龜:林間溪畔的斑斕寶石

木紋龜是水龜品種中色彩最為絢麗奪目的一群,宛如鑲嵌在林間溪畔的寶石。
水龜品種

  • 基本特徵與生活習性: 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其精緻繁複的殼紋與鮮豔體色。背甲底色多為深棕、紅褐或橄欖綠,其上覆蓋著如木紋、漩渦、放射或網狀的亮黃色、橙色或紅色斑紋;皮膚(特別是頭頸四肢)常有鮮豔的紅色、橙色或黃色條紋斑點。相較於典型水龜,木紋龜顯得更傾向陸棲或半水棲。牠們偏好植被茂密、覆蓋度高的溪流或沼澤邊緣,常在淺水區活動或於岸邊潮濕林地覓食。食性偏向雜食或植食,攝取大量漿果、水生植物、蕈類、昆蟲與陸生無脊椎動物。曬背是其重要日常活動,尤其喜好清晨陽光。
  • 生態環境與分布: 木紋龜是森林生態系統的指標物種。牠們高度依賴保存完好、清澈且富含氧氣的淺層山林溪流、泉水潭或林澤環境。溪岸需有豐富的植被提供遮蔭、躲藏與食物來源。周遭林地則是牠們擴散、覓食(尤其是果實)和尋找產卵場的重要場域。原生地集中於北美洲東部森林地帶。
  • 保育現狀: 木紋龜對環境品質要求嚴苛,導致其格外脆弱。森林砍伐與溪流環境破壞(如岸邊植被清除、水質污染)是致命打擊。其美麗外表帶來巨大災難,非法寵物貿易的瘋狂盜捕是許多族群銳減甚至局部絕跡的主因(如北部木紋龜Glyptemys insculpta被列為瀕危EN)。路殺在其穿越林道時亦造成傷亡。氣候變遷可能影響其棲境穩定性。多數種類的保育等級都處於受威脅狀態。
  • 常見品種介紹:
    • 北部木紋龜(Glyptemys insculpta): 最具代表性且極度瀕危的種類。背甲雕刻般的生長紋路極其深刻,宛如「浮雕」。皮膚顏色多變,從黃、橙到鮮紅條紋均有。極度依賴清澈冰冷的山澗溪流。雜食性,喜食蚯蚓、漿果、水生植物。冬季會鑽入溪底淤泥或岸邊深穴冬眠。
    • 南部木紋龜(Glyptemys muhlenbergii): 全球體型最小的龜類之一(成體背甲常不到10公分)。背甲中央有一明顯的淺色凸起。頭部兩側具鮮明的亮黃色大斑點。棲息於高海拔潮濕草澤、泥炭沼澤與苔蘚濕地。面臨棲地喪失與盜捕的嚴重威脅,保育等級為極危CR。
    • 星點水龜(Clemmys guttata): 小型水龜,背甲深色底上散佈著醒目如星辰的黃色小圓點。皮膚黑色帶黃點。棲息偏好類似木紋龜,水生性稍強些。雜食性。族群因棲地破壞與寵物貿易而減少。

泥龜:閉殼禦敵的神祕隱士

泥龜常被歸入廣義的「蛋龜」或「動胸龜」範疇,但牠們在水龜品種中展現了獨特的防禦藝術與隱蔽習性。
水龜品種

  • 基本特徵與生活習性: 體型通常嬌小至中等。其標誌性能力是擁有可活動的腹甲鉸鏈(多數位於前後端),能將柔軟的頭部、四肢和尾部緊密地收閉在堅硬的殼內,形成幾乎密不透風的防禦堡壘(閉殼龜)。這種防禦機制在龜類中堪稱精妙。多數為底棲肉食性,以水生螺類、昆蟲幼蟲、蠕蟲、甲殼類等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強壯的下顎能輕易壓碎貝殼。生性隱密,白天常躲藏於水底淤泥、落葉堆或洞穴中,偏好晨昏或夜間活動。曬背需求通常不高。
  • 生態環境與分布: 泥龜是靜水或緩流水域的底棲大師。棲息環境類似蛋龜:富含有機質沉積、底層鬆軟(泥、沙、腐植質)的池塘、沼澤、溝渠、流速緩慢的溪流與河流。牠們善於在柔軟的基底中挖掘躲藏或搜尋食物。主要分布於美洲(北美洲為主,部分種類至中美洲)。
  • 保育現狀: 泥龜面臨的威脅與蛋龜高度重疊。對水質污染(尤其底泥污染)敏感。棲地破壞(濕地填平、河道整治破壞底質)直接衝擊其生存。寵物市場炒作導致特定種類(如某些箱龜、木雕龜)被過度捕捉,野外族群承受巨大壓力。部分分布狹隘的種類處境艱難(如部分箱龜種類被列為極危CR或瀕危EN)。
  • 常見品種介紹:
    • 東方泥龜(Kinosternon subrubrum): 常見的小型泥龜。背甲光滑無稜,顏色從黃褐至橄欖黑。腹甲通常黃色,可能有深色斑塊。具不完全的閉殼能力(主要是前葉)。適應力較強,棲息範圍廣泛。
    • 三弦動胸龜 / 三線閉殼龜(Kinosternon baurii): 動胸龜代表之一。背甲具三條明顯的縱向稜脊(幼體尤顯)。腹甲具雙鉸鏈,可前後閉合,防禦力極佳。底棲性強,偏好有豐富遮蔽物的靜水域。
    • 箱龜屬(Terrapene spp.): 此屬雖常被視為陸龜,但實為半水棲的閉殼龜(隸屬澤龜科Emydidae)。擁有高度發達的腹甲鉸鏈,可將身體完全封閉。棲息於森林、草地與濕地邊緣,需要水源但陸棲性較強。雜食性。因其獨特外型與閉殼行為,長期遭寵物市場覬覦,多數種類保育狀況嚴峻(如東部箱龜T. c. carolina被列為易危VU)。

海龜:大洋中的流浪史詩

雖然嚴格分類學上,海龜自成一科(海龜科Cheloniidae與革龜科Dermochelyidae),但牠們無疑是水龜品種演化適應海洋的終極篇章,將龜類的生命拓展至浩瀚無垠的藍色國度。
水龜品種

  • 基本特徵與生活習性: 海龜是水龜品種中體型最巨者(如革龜可達數百公斤)。其身體高度特化適應海洋生活:背甲更流線型(革龜甚至無角質盾片,代之以革質皮膚),四肢演化成強有力的槳狀鰭肢,無法縮入殼內,取而代之的是驚人的長距離游泳能力。除母龜產卵必須上岸外,終其一生幾乎都在海洋中度過。呼吸空氣,但能長時間閉氣並進行有效率的氣體交換(如革龜可潛至逾千米深,閉氣數小時)。食性因種而異:草食性(如綠蠵龜攝食海草與大型藻類)、雜食性(如革龜主食水母)、肉食性(如赤蠵龜偏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具有神秘的長距離洄游習性,利用地磁、洋流甚至星光導航,往返於覓食場與遙遠的出生海灘之間繁衍。
  • 生態環境與分布: 海龜是全球海洋生態系的指標生物與重要成員。其分布涵蓋全球熱帶、亞熱帶乃至部分溫帶海域。不同種類偏好不同海域:近岸的大陸棚區(如綠蠵龜的海草床)、珊瑚礁區(如玳瑁)、開闊大洋表層(如欖蠵龜)、甚至寒冷深海(如革龜)。產卵沙灘(通常是溫暖、偏遠的沙質海灘)對其族群延續至關重要。
  • 保育現狀: 所有七種海龜的保育狀況皆不容樂觀,主要面臨多重人為威脅:產卵地破壞(海岸開發、光害干擾稚龜入海、沙灘車輛輾壓)、混獲(意外被漁網、延繩釣鉤捕獲,是最大致死原因)、海洋污染(吞食塑膠袋誤以為水母、被廢棄漁網纏繞、油污毒害)、直接獵捕與盜採龜卵(雖多數國家已立法禁止,但非法行為仍存)、船隻撞擊氣候變遷(沙灘溫度上升影響性別比率、海平面上升淹沒巢區)。所有海龜皆被列入CITES附錄I(禁止國際貿易),IUCN紅色名錄中多數為易危VU、瀕危EN乃至極危CR(如肯氏龜)。
  • 常見品種介紹:
    • 綠蠵龜(Chelonia mydas): 最著名的大型草食性海龜。成年後背甲心盾通常為橄欖綠至棕色(其名源於體內綠色脂肪而非殼色)。擁有相對渾圓的頭部。是海草床生態系的關鍵種,對維持海草健康至關重要。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海域。
    •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以其華麗的鷹喙狀嘴覆瓦狀排列的美麗背甲盾片聞名(也是其悲劇根源)。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以海綿、海葵等無脊椎動物為食。因龜甲被視為「玳瑁工藝」頂級材料而遭長期濫捕,族群極度衰退,列為極危CR。
    • 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 現存最大的龜類,也是唯一無硬質殼的海龜。背甲由革質皮膚覆蓋骨板構成,上有7條縱向稜脊。能忍受寒冷深海環境,以水母為主食。其遷徙距離為所有爬行動物之冠。因吞食塑膠袋、漁網纏繞與氣候變遷影響,保育等級為易危VU(部分地區族群極危)。

你知道嗎?成年海龜的眼淚其實是鹽分排洩——更多關於海龜的神秘生存法則,藏在海浪之下。

問題釋疑
水龜品種

什麼是水龜?

當我們談論「水龜」時,通常指的是主要生活史與水域環境高度依存的龜鱉類動物。這個名詞並非嚴格的生物分類學術語(如科、屬),而是一個基於生態習性的通俗分類概念。其核心特徵包括:

  • 高度水生適應: 牠們的身體結構(如流線型背甲、具蹼的腳或特化成鰭狀肢)和生理機能(如長時間潛水能力)都為水中生活而優化。
  • 棲息依水性: 無論是淡水(池塘、湖泊、河流、沼澤)或海水環境,水龜的生命週期絕大部分都在水中或水域邊緣完成(覓食、躲避、繁殖行為等)。
  • 活動範圍: 雖然多數種類仍需要上岸曬背、產卵或短暫遷移,但水域是牠們賴以生存的核心場域。與主要生活在陸地的「陸龜」相比,水龜對水的依賴性高得多。

因此,「水龜」一詞涵蓋了從常見池塘裡的斑龜、澤龜、蛋龜、泥龜、木紋龜,到壯麗洄游於大洋中的海龜等眾多種類。理解這個概念有助於我們認識這群生物在水域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與多樣性。

水龜可以一直在水裡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細分,因為不同水龜品種對水生生活的依賴程度差異極大:

  • 高度水棲種類:
    • 海龜: 除了雌龜必須上岸產卵外,終其一生都在海洋中渡過。牠們演化出完美的海洋適應機制(鰭狀肢、鹽腺排鹽、深海潛水能力),無需上岸呼吸以外的活動。
    • 部分蛋龜與泥龜(如麝香龜、部分動胸龜): 牠們幾乎完全水生,極少主動上岸曬背。牠們能有效率地在水中利用皮膚、咽喉內壁或泄殖腔進行氣體交換輔助呼吸,延長潛水時間,通常只在需要換氣時才浮上水面。牠們的食物來源主要也在水底。
  • 半水棲 / 需上岸種類:
    • 大多數澤龜(如斑龜、巴西龜): 雖然大部分時間在水裡活動(游泳、覓食、休息),但牠們有強烈的曬背需求。牠們需要定期離開水面,在陽光下或溫暖的陸地環境停留,以提高體溫、促進新陳代謝、合成維生素D3(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以及讓陽光中的紫外線幫助抑制體表寄生蟲或細菌。此外,所有水龜品種的雌性都需要尋找合適的陸地(通常是沙地或鬆軟土壤)挖穴產卵。
    • 木紋龜: 牠們雖然依賴清澈溪流,但花費相當多時間在近水的陸地或淺水區活動、覓食(尤其植物性食物)和曬背,對陸域環境的利用比典型澤龜更頻繁。
  • 關鍵限制:呼吸方式
    • 無論哪種水龜品種,牠們都無法像魚類一樣直接從水中汲取氧氣。所有龜鱉類都是肺呼吸動物。即使是最水棲的麝香龜或海龜,也必須定期將鼻孔浮出水面吸入空氣。牠們擁有出色的閉氣能力和輔助呼吸機制,但最終都需要接觸大氣空氣。

關於作者:

🐢大家好,我是小張!🐸

目前,我在熱帶雨林自然生態保護區工作,每天和各種各樣的動物打交道,尤其對烏龜和蛙類情有獨鍾!🌿 不管是憨態可掬的陸龜、神秘莫測的水龜,還是色彩斑斕的樹蛙、叫聲奇特的雨蛙,我都研究過不少,也救助過很多受傷或生病的小傢伙。

為什麼寫這個烏龜和蛙的博客? 在野外考察時,我發現很多人對這些小生命充滿好奇,但瞭解得並不多——比如它們的習性、生存現狀,甚至如何科學飼養。有些朋友因為不瞭解,不小心傷害了它們,或者養錯了方式。所以,我想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分享關於龜類和蛙類的知識,帶大家走進它們奇妙的世界!🔍

我的風格?

  • 探險故事+實拍記錄 📸:帶你看雨林裡的龜蛙日常!

  • 救助經驗分享 🏥:如何照顧生病或受傷的龜蛙?

  • 趣味冷知識 💡:比如“為什麼有些蛙會變色?”“烏龜到底能活多少年?”

  • 偶爾吐槽+生活日常 🍵:比如“今天又差點被某隻暴躁龜咬到手……”

如果你也喜歡這些慢吞吞或蹦蹦跳的小可愛,歡迎常來逛逛!一起守護它們,也一起發現自然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