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夏天嗎?那天天氣超悶熱,我跟著研究團隊鑽進中海拔那片濕漉漉的森林裡,搞什麼調查計畫。突然,腳邊厚厚的落葉層「刷啦」一聲響!低頭一看,哎唷,一隻背甲烏溜溜、邊緣黃澄澄的食蛇龜慢悠悠地爬出來,那對小眼睛還直愣愣地盯著我瞧呢!說實在的,第一次在野外親眼見到牠們,那種震撼跟隔著水族箱看,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牠就是這裡的原住民,自在得很。「食蛇龜可以養嗎?」這問題最近在爬蟲圈實在太熱了,私訊都塞爆我的社群信箱啦!每次看到這種詢問,我的心情就很複雜。叫我小張就好啦!一個成天泡在台灣東部熱帶雨林裡搞野外調查的自然生態保護工作者,今天就來好好跟你聊聊這個有點沉重但又絕對重要的大哉問。我得說,答案跟你期待的,可能很不一樣喔!

食蛇龜:野外生存大師的真實面貌

拜託,別再被牠的名字誤導啦!什麼「食蛇龜」,搞得好像牠們專門獵殺蛇類當大餐似的。這名字真的取得太誇張了,害不少人誤會牠們超級兇猛。真相是怎樣? 我蹲在森林裡觀察牠們好幾個月的心得是:牠們其實是森林裡的「清道夫」兼「園丁」啦!主要吃啥?掉在地上的熟透果子多汁的菇類偶爾撿點軟體動物或小蟲打打牙祭。說牠們吃蛇?那根本是超級罕見的特例,簡直就像中樂透一樣稀有!這名字反而讓牠們背上「兇猛」的黑鍋,實在有夠冤枉。

食蛇龜
食蛇龜可是台灣生態系的「隱藏版重要角色」喔!你想嘛,牠們愛吃腐爛的果實,吃完後肚子裡帶著種子到處跑,然後靠著排便把種子「快遞」到森林各個角落。這對森林更新、維持樹種多樣性,幫助超級大!少了牠們這個「天然播種機」,森林的樣貌搞不好會大不同。我曾經在追蹤一隻繫放個體時,發現牠的活動範圍涵蓋了好幾種不同的植被區,這種移動能力對種子的傳播距離影響超大!

牠們對環境變化敏感得要命,水質髒一點、森林被砍掉一塊、或是氣溫不對勁,牠們馬上就「罷工」——停止繁殖或數量暴跌。我們研究團隊就常戲稱牠們是森林健康的「活體警報器」。在野外看到牠們安安穩穩地生活著,對我來說就是環境狀況還OK的信號,心裡會踏實很多。「食蛇龜可以養嗎?」當你這樣問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問:我們能把森林裡的「活體警報器」和「播種機」帶回家嗎? 這聽起來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台灣原生保育類龜種生態角色比較表

龜種 食蛇龜 柴棺龜 金龜(斑龜)
角色定位 種子傳播者、森林清道夫 濕地底棲清理者 水域生態指標
主要棲地 中低海拔森林、溪澗 稻田、溝渠、池塘 溪流、湖泊、池塘
食性偏好 果實、真菌、腐食 雜食性(偏動物性) 雜食性(偏植物性)
保育現況 極度瀕危(野外盜獵壓力最大) 瀕危 易危

保育類龜
觸法邊緣!「食蛇龜可以養嗎?」背後的殘酷現實和法律高牆

先講最硬的——法律!坦白講,每次看到有人偷偷在網路上、私密社團裡問「食蛇龜可以養嗎?」,或是更露骨地問「哪裡可以弄到?」,我的血壓就開始飆高。為什麼?因為食蛇龜可不是普通的寵物龜,牠在台灣的法律地位是這樣的:

  • 野生動物保育法: 清清楚楚把食蛇龜列為「珍貴稀有(II級)保育類野生動物」。這幾個字不是寫好玩的!代表牠受到最高等級的保護。
  • 禁止事項: 是明令禁止任何人去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進出口…講白了,就是「養」這個動作本身,基本上就是違法的!除非你是政府許可的研究單位或教育機構,為了特定保育或科學目的,而且還要走完一堆超嚴格的申請程序拿到許可證才行。一般人?門都沒有!
  • 罰則有多重? 別以為罰錢了事!最高可以罰到100萬新台幣!更可怕的是,可能還要吃上6個月以上、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這不是開玩笑的。我親眼看過幾個案子,當事人原本只是想養隻特別的龜,結果最後搞到要上法院、留下前科,後悔莫及啊!為了養一隻龜毀掉自己的人生,值得嗎?「食蛇龜可以養嗎?」從法律角度看,答案絕對是「不行!而且代價非常巨大!」

問題是,法律這麼嚴,為什麼還有人在問「食蛇龜可以養嗎?」甚至真的有人偷偷在養?唉,這就是讓人最心痛的地方——龐大且殘酷的盜獵與走私黑市。食蛇龜在中、港、澳這些地方被當成高檔寵物或是藥材原料炒得火熱,價格被炒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你知道一隻活體在黑市能賣到多少錢嗎?根據我們追蹤的情資,一隻成龜可以賣到數萬元甚至更高!這種暴利,像嗅到血腥味的鯊魚,引來一堆盜獵者鋌而走險。

這些盜獵者手法非常殘忍。他們會深入食蛇龜最後的棲地堡壪(像是翡翠水庫集水區、部分低海拔保護區的邊緣林地),在牠們常活動的路徑上大量設置陷阱(像是可怕的「龜籠」或改良套索)。這些陷阱是無差別捕捉的,除了目標的食蛇龜,連其他無辜的保育類動物如穿山甲、白鼻心都可能遭殃!被捕的龜,處境更是慘不忍睹——被擠在狹小密閉的空間裡層層疊疊,沒水沒食物,長途運輸走私過程死亡率超高。

食蛇龜
曾經參與過查緝沒收的個體安置,看到那些龜驚恐的眼神、被粗糙對待造成的甲殼損傷…那種畫面,我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不舒服。當無數人還在問「食蛇龜可以養嗎?」的時候,背後是無數隻龜在黑暗中被折磨與死亡。

野外家園告急!食蛇龜的求生戰場

就算僥倖沒被抓走,食蛇龜在野外還有沒有「家」可以待?這又是另一個讓人搖頭嘆氣的難題。牠們賴以維生的家園——台灣的低、中海拔原始森林和乾淨的溪谷環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或變質。

  • 森林砍伐與開發: 山坡地開發、蓋豪華農舍、開路、種高山茶或高冷蔬菜…這些都直接剷平牠們的家。食蛇龜需要鬱閉的森林環境來提供陰涼、濕潤和躲藏空間,森林被砍掉一大片,牠們就少了一大塊生存空間。我曾經紀錄過一個區域,因為砍伐開發,連續三年都記錄到的食蛇龜族群,第四年就完全消失了…牠們能跑去哪?不知道。
  • 棲地破碎化: 這問題超嚴重!就算森林沒被整片砍光,但路開了、水壩蓋了、社區進駐了,這些都會把原本一大片連續的森林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孤島」。食蛇龜活動能力有限,牠們很難冒險穿越開闊的危險地帶(像馬路)到達另一塊森林。結果就是,小族群被孤立在「孤島」裡,沒辦法跟其他龜交流,近親繁殖越嚴重,基因多樣性就越低,整個族群的生存力會變得越來越脆弱,一場疾病或意外就可能讓整個小族群滅絕。你能想像那種孤獨和絕望嗎?

保育類龜

  • 水質污染與溪流水泥化: 食蛇龜需要乾淨的溪澗或水窪來泡水、調節體溫和喝水。農藥、家庭廢水、工程廢土的污染,讓水質變差,直接影響牠們健康。更糟的是,很多山區小溪為了防洪或工程方便,被硬生生地用水泥「三面光」封起來。這種人工化溪溝,完全沒有自然的岸邊植被和緩坡,食蛇龜根本爬不進去喝水泡澡,等於斷了牠們的生命線!這種毫無生態概念的工程,我看到一次就火大一次。
  • 路殺威脅: 這是最直接、最血腥的威脅之一。食蛇龜移動緩慢(特別是母龜要去找合適的產卵地時),常常會笨拙地穿越產業道路或山區小徑。一個不小心,就成了輪下冤魂…每次巡邏看到被壓扁在路中間的龜屍,那股無力和憤怒真的難以形容。每次思考「食蛇龜可以養嗎?」時,我其實更想問:我們能先讓牠們在野外安全地活下去嗎?

破除迷思:為什麼飼養絕非保育之道?

我知道,有些真心喜歡龜的朋友會這樣想:「既然野外這麼慘,那我好好養一隻,幫牠延續血脈,不也是在做保育嗎?」這種想法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我必須很認真地跟你說:這真的是天大的誤解!而且是對保育工作非常有害的迷思!讓我來點破幾個關鍵:

  • 個體無法替代族群: 重點在這裡——保育的核心是維護「野外可繁衍的健康族群」,而不是把幾隻個體當成寶貝養在人工環境裡苟延殘喘。你就算把一隻食蛇龜照顧得再好、養得再長壽,甚至讓牠生了幾顆蛋(假設環境許可),這都無法彌補野外族群因為盜獵、棲地喪失而崩壞的事實。養在缸裡的龜,對牠原生的森林生態系來說,功能幾乎歸零(牠沒辦法幫忙傳播種子、維持生態平衡)。這就像把蒙娜麗莎從羅浮宮偷出來,鎖在你家地下室珍藏,然後說你在保護藝術品一樣荒謬!真正的保育是讓畫作在它該在的地方,被完善的機制保護著,供世人欣賞。

  • 人工繁殖挑戰重重: 別以為食蛇龜在人工環境下繁殖很簡單!牠們對環境要求非常細緻(溫度、濕度、光週期、空間、隱蔽性、甚至食物種類),繁殖期行為也很複雜(求偶、交配、母龜需要特定條件才會安心產卵)。一般私人飼主根本很難複製這麼精細的自然條件。再者,就算成功繁殖了,後代怎麼處理?你能保證牠們都有合格、合法的去處?不會流入黑市?不會近親交配導致基因劣化?問題一大堆!「食蛇龜可以養嗎?」的背後,隱藏的是對野外族群持續的掠奪壓力。

  • 變相鼓勵盜獵與黑市: 這是最可怕的一點!只要有私人市場需求存在(無論是基於「喜愛」還是其他目的),就會有不法之徒為了暴利繼續鋌而走險,深入最後的棲地去盜捕剩下的個體。每一筆私下的交易,無論你自認多「愛」這隻龜,都是在變相資助這個殘害牠們族群的產業鏈。這就像吸毒者說自己只是「小量使用」,但他花的錢最終都會流向毒梟,助長更大規模的犯罪和破壞。真正的「愛龜人士」,絕對不該成為黑市共犯。認真思考「食蛇龜可以養嗎?」時,必須認清這個殘酷的供需鏈條。

食蛇龜
愛龜人的正確打開方式:不養,但可以做更多!

好吧,講了這麼多沉重的事實和法規限制,難道我們這些真心覺得龜龜很可愛、對生態有熱情的人,就只能袖手旁觀嗎?當然不是!愛牠們的方式有很多種,而且絕對比關在缸裡更有意義、更有力量!我真心推薦你可以這樣做:

成為食蛇龜守護者:不養牠,但愛牠的N種實踐指南

  • 當個聰明消費者,杜絕黑市!

    • 絕對不買、不賣、不飼養保育類野生動物(無論是食蛇龜、柴棺龜、或其他任何受保護的物種)。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道理再簡單不過。
    • 看到網路社團、拍賣平台、甚至實體店家(某些不肖水族館…咳咳)非法販售或展示保育類龜種,請勇敢檢舉!別覺得事不關己。你可以向:
      • 農委會林務局(保林專線:0800-000-930)
      • 所在地的縣市政府農業處(或保育主管機關)
      • 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專門負責森林及自然保育警察業務)
    • 口耳相傳的力量: 把你在這篇文章學到的知識(特別是「食蛇龜可以養嗎?不行!因為牠是保育類龜!」的觀念),分享給你的親友、同事、爬蟲社團同好。觀念的改變需要時間,但總要有人開始做。
  • 化身棲地守護眼,揪出破壞!

    • 如果你喜歡爬山、健行、去郊外玩,請多留意環境狀況。看到可疑的陷阱(龜籠、套索)或是正在進行的非法開發(濫墾、濫建、傾倒廢土到溪谷),都請記錄下地點(最好有GPS座標)、拍照或錄影存證,然後通報相關單位(林務局、環保局)。
    • 開車行經山區產業道路時,特別注意路面上有沒有緩慢過馬路的龜龜(不只有食蛇龜,其他龜也可能受害)。如果環境安全許可,可以幫忙把牠們移到牠要去的方向的路邊草叢裡(請務必確認移動方向!亂移可能害牠迷路更危險),讓牠們安全通過。記得動作要輕柔!
    • 支持或參與合法保育團體(像是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龜類保育協會等)舉辦的棲地巡護志工活動或保育推廣講座。親身參與,感受會很不一樣。
  • 用行動支持正規保育!

    • 可以捐款給信譽良好、真正在為食蛇龜等台灣原生保育類動物進行野外族群調查、棲地復育、沒收個體救傷收容、反盜獵巡守、政策倡議工作的保育組織。你的小額支持,能匯聚成強大的保育力量。
    • 選擇合法的人工繁殖龜種作為寵物: 如果真的很想體驗養龜的樂趣,市面上有很多人工繁殖技術成熟、來源合法、不屬於保育類的龜種可以選擇,例如:巴西龜(但請勿棄養!)甜甜圈龜地圖龜屋頂龜某些陸龜品種(購買前務必確認來源證明!)。在購買前,務必做好功課,了解牠們的習性和需求,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合適的環境,承諾照顧牠們一輩子。負責任的寵物飼養,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但請記住:巴西龜千萬不可野放!牠是強勢外來種,會嚴重破壞本土生態)。

保育類龜
合法又迷人的寵物龜推薦清單(取代飼養保育類的想法)

  • 🟢 水龜/澤龜類:

    • 巴西龜: 最常見、適應力強、價格親民。缺點:長大後體型不小、需要較大空間;絕對不可野放!
    • 甜甜圈龜/錦龜: 背甲花紋多變美麗、個性較活潑。
    • 地圖龜: 背甲脊稜和皮膚紋路獨特,像地圖一樣,「龜」如其名。
    • 屋頂龜/麝香龜: 體型相對較小(成體通常15公分內),適合空間有限的飼主,個性有點害羞但很有趣。
    • 鑽紋龜: 花紋華麗,但對水質鹽度有特殊要求,需要較多經驗照顧。
  • 🟡 陸龜類: 注意:購買陸龜務必確認是「人工繁殖個體」並取得合法來源證明文件!部分陸龜在台灣飼養也須登記)

    • 歐洲陸龜(赫曼、四趾): 體型中等,適應力較強,是入門陸龜的熱門選擇。
    • 蘇卡達象龜: 體型會長到非常大!需要超廣闊的戶外空間和充足日照。新手絕對不建議,需極大承諾!
    • 紅腿象龜: 顏色鮮豔,對濕度要求較高一些,個性通常溫馴。
  • 🔵 養龜前的靈魂拷問(必看!):

    • 空間: 牠們會長多大?你準備好提供足夠(通常是遠超你想像的)的水域+陸地區域或戶外場地了嗎?幼體跟成體所需空間天差地遠!
    • 時間: 每天清理糞便、換水(水龜)、準備新鮮多樣食物、提供適當光照(UVB燈對室內飼養至關重要)、互動觀察健康狀況…這些都是基本工,你能堅持10年、20年甚至更久嗎?(龜的壽命很長!)
    • 知識: 你了解這個品種的溫度、濕度、光照、食物、常見疾病需求了嗎?願意持續學習嗎?
    • 預算: 除了龜本身,設備(大水箱/圍欄、強力過濾器、加溫燈、UVB燈、底材、飼料、保健品)、水電費、定期獸醫費用…加起來不便宜喔!如果連合法龜種的飼養成本都覺得吃力,那更不該肖想養保育類的食蛇龜!「食蛇龜可以養嗎?」背後的資源消耗,也該誠實面對。

食蛇龜
雨林中的相遇與抉擇

那天清晨,山裡的霧氣還沒散乾淨,帶著點涼意。我在一條幾乎快被雜草淹沒的古道旁做例行調查。突然,前方不遠處的落葉堆動了一下。我停下腳步,屏住呼吸,輕輕蹲下來。過了一會兒,一隻背甲沾著露水的食蛇龜,慢條斯理地從落葉裡鑽出來。牠一點也不怕我,或者說,牠根本沒把我當成什麼威脅。牠只是專注地嗅著地面,尋找昨夜掉落的果實,偶爾抬起頭,用那雙沉靜得不可思議的眼睛,看了看這片牠祖祖輩輩生活的森林,陽光剛好穿過樹梢,灑在牠古老的背甲上,閃著低調溫潤的光澤。那一刻,心裡非常非常平靜,但也非常非常篤定。「食蛇龜可以養嗎?」看著牠自在的身影,答案再清楚不過了。

牠不應該被關在任何一個人工的水族箱或整理箱裡,無論那個箱子看起來多豪華、飼主多麼細心。牠背甲的弧度,是用來穿越森林底層的枝椏落葉;牠緩慢的步伐,是為了耐心等待森林的饋贈;牠沉靜的眼神,映照著千百萬年來自然運行的韻律。牠們存在的價值與尊嚴,就在於這片孕育牠們的山林之中。當我們執著於「擁有」、「飼養」這樣一隻充滿野性靈魂的生命時,我們真正欣賞的,到底是牠本身,還是我們自己那份想要掌控特別之物的慾望?「食蛇龜可以養嗎?」這個問題的背後,我們需要的或許是更深的自省。

保護牠們,不是為了把牠們當成博物館裡的標本或動物園裡供人觀賞的展示品。保護牠們,最終是為了留住那片鬱鬱蔥蔥、充滿生機、能讓無數生命(包括我們人類)永續呼吸的森林。食蛇龜的存續,就是台灣低海拔森林生態系健康與否的晴雨表。當牠們能在野外穩定繁衍時,代表森林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都還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這才是我們守護牠們,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意義。下次當你心裡浮現「食蛇龜可以養嗎?」這個疑問時,請先想想牠在晨霧中的森林裡自由漫步的身影。選擇不養,選擇守護牠們的家,選擇讓牠們繼續在台灣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氣,生生不息。這才是真正對牠們的熱愛與尊重,也是對我們共同家園未來的負責。

真正的保育,是讓牠們永遠不需要被「飼養」。

延伸閱讀:
「食蛇龜」全解析|飼養合法性×生態習性×保育現況

食蛇龜 全攻略:價格分析、特徵辨識、壽命研究、飼養管理與繁殖技術

被忽視的一級保育類|瀕危龜如何存續:食蛇龜、柴棺龜的野外危機

關於作者:

🐢大家好,我是小張!🐸

目前,我在熱帶雨林自然生態保護區工作,每天和各種各樣的動物打交道,尤其對烏龜和蛙類情有獨鍾!🌿 不管是憨態可掬的陸龜、神秘莫測的水龜,還是色彩斑斕的樹蛙、叫聲奇特的雨蛙,我都研究過不少,也救助過很多受傷或生病的小傢伙。

為什麼寫這個烏龜和蛙的博客? 在野外考察時,我發現很多人對這些小生命充滿好奇,但瞭解得並不多——比如它們的習性、生存現狀,甚至如何科學飼養。有些朋友因為不瞭解,不小心傷害了它們,或者養錯了方式。所以,我想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分享關於龜類和蛙類的知識,帶大家走進它們奇妙的世界!🔍

我的風格?

  • 探險故事+實拍記錄 📸:帶你看雨林裡的龜蛙日常!

  • 救助經驗分享 🏥:如何照顧生病或受傷的龜蛙?

  • 趣味冷知識 💡:比如“為什麼有些蛙會變色?”“烏龜到底能活多少年?”

  • 偶爾吐槽+生活日常 🍵:比如“今天又差點被某隻暴躁龜咬到手……”

如果你也喜歡這些慢吞吞或蹦蹦跳的小可愛,歡迎常來逛逛!一起守護它們,也一起發現自然的魅力吧!🌎✨